下午,已经清晰地看清失败无法避免的多尔衮,开始组织强行突围。但让阿济格这些部下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多尔衮选择的突破口竟然是吴三桂亲自指挥的汉军正红旗。现在的正红旗无论在士气上还是信心上,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多尔衮居然选择这为突围方向?
面对部下无法置信的眼神,多尔衮冷冷地说道:
“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你们一定听过。不错,现在面对面的交锋,我们将不是汉军正红旗的对手,但吴三桂却是个聪明人。朝廷会让一个汉人的功劳远远超过满人吗?会让汉人真正执掌朝政吗?只有我们的存在,才能让朝廷不得不继续重用吴三桂!”
多尔衮的判断完全是正确的,面对多尔衮的突围,汉军正红旗只做了象征性的抵抗,很快就“溃不成军”,被迫让开了一条道路,使多尔衮带着数百人顺利突围。
注视着这一切的洪承畴,对祖大寿说道:“长伯完全长大了,他已经懂得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管是朋友,还是敌人,多尔衮虽然跑了,咱们却可以放心睡个好觉了……”
二十三日下午,盛京之乱完全终结。整个镶白旗战死三百余人,大部士兵在被团团围困,多尔衮逃出京城之后,选择了向朝廷投降。
当吴三桂再一次重新回到皇宫的时候,他看到了才从道中出来的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太后和皇帝的样子看起来有些狼狈。吴三桂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武器放到了一边,然后手里捧着那道密旨来到孝庄太后的面前:
“臣吴三桂平叛成功,现特归还太后和陛下临时授予臣的一切权利!”
孝庄太后长长的出了口气,她也终于赌赢了。吴三桂终究没有利用自己授予他的巨大权利,却做出颠覆大清江山的事情来。吴三桂,也许真的是一个大清的忠臣。
“臣特向太后和陛下请罪。”这时吴三桂又说道:
“盛京之乱虽然平定,但多尔衮却得以逃脱。臣虽竭力督促部下死战,但却还是未能成功。臣已派出快骑,一路尾追多尔衮。”
孝庄的脸色再次变了。她是个聪明的女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多尔衮虽然失败逃亡,在一样还拥有着很强的声望。只要他还在一天,朝廷便过不得安生日子。而放眼整个大清,起码现在来说能和多尔衮抗衡的也就只有这个平西王了。
“有平西王在何愁多尔衮不能归案?”孝庄太后微笑着说道:“平西王只管用心追剿多尔衮,我相信很快便能成功的。这次汉军正红旗于我大清有天大的功劳,平西王仔细去列个名单,朝廷一律从优褒奖。”
吴三桂大声说道:“太后仁德,陛下仁德。请太后和陛下放心,稍做休息,臣便带着部下出击。就算追到天涯海角,也必定捉拿多尔衮到朝廷伏法。”
孝庄太后点了点头,面上始终都带着一份嘉奖的微笑。可她的心里,却是那样的苦闷。真的走了一个多尔衮,来了一个吴三桂吗?这大清的朝廷,什么时候才可以真正安定啊!
第384章 武英社
发生在景平二年,由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引发的叛乱,最终因为吴三桂的出现而被平定。在这场叛乱中,虽然满清并没有死多少人,但给其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带来的动荡,对于清朝政权来说却是极其严重的!
兵败后的多尔衮逃到了满清与蒙古的接壤处,在那还有着拥护他的蒙古八旗中的几位王爷。继而,陆续有多尔衮的追随者从各个地方赶到,重新归到多尔衮的部下。元月底,在部下们连续几次的“劝进”之下,多尔衮登基为帝。
这时候的清朝,发生了一个古怪的,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一个国家竟然分裂成了三个朝廷;在盛京,是由福临称帝的,所谓的“正统”朝廷。
在与明朝接壤的地方,则是由大明帝国为其后盾,以明军为其依托,由硕托为“摄政王”,豪格幼子富授称帝,年号“大昌”的朝廷。而在与蒙古接壤的地方,那就是新近登基,所谓的“统元帝”前清朝摄政王多尔衮。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两代君王努力开创下的清朝江山,就这么从此后四分五裂。
在盛京方面的满清朝廷,因汉军正红旗旗主吴三桂屡次平叛有功,更在多尔衮发动的变乱中,一手挽救了清朝,因此,被朝廷册封为多尔衮本来应允他的“平西亲王”,扬威大将军。而汉军正红旗也被封为汉八旗之首。
随着吴三桂的被册封,盛京的汉人官员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拔。洪承畴、祖大寿等吴三桂一系列的官员,都分别因为吴三桂的原因得到了重用。汉人官员开始形成了以吴三桂为中心的一个集团,隐隐然有与满人官员分庭抗礼的趋势。
当然,这不是孝庄太后愿意看到的。她随后升济尔哈朗辅政王为摄政王,统领大清一应满、汉、蒙文武官员。又提多铎为辅政王,唯一济尔哈朗副手。孝庄太后的用意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要以济尔哈朗和多铎的满人官员体系,来遏制吴三桂的汉人官员体系。
参与多尔衮叛乱的巩阿岱被处死,株连九族。索尼其心险恶,有其义子阿克顿、挞木格乐纷纷出首揭发其罪行,但念往日有功于朝廷,被恩准服毒自尽。负责监督索尼服毒的官员回来后向孝庄太后汇报,索尼在死前仰天长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