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页(1 / 2)

烈明[校对版] 睿士 2616 字 13小时前

不大会的功夫,亲卫便来禀报,朝廷的特使张存仁已经到了大营。

吴三桂便暂时压下了心头的纷乱,带着方光琛和心腹将领将张存仁一行接到中军大帐。

一进大帐,张存仁身后的两名裹着厚厚大氅,带着风帽的人便将一身装束脱下,这让吴三桂等人大吃一惊。

这两人却是元忠和洪承畴。

张存仁没有理会众人的吃惊,而是自顾自的说道:“本官奉陛下圣旨以及摄政王钧旨,到湖广营中监军,今后,便请平西王多多看顾了!”说完一拱手,竟是直接退到了一边。

元忠则笑嘻嘻的上前来,从怀中取出圣旨,“王爷勿惊,奴才才是宣旨的使者,因为事关机密,所以才借用了张大人的名头,以为遮掩!”

吴三桂连称不敢,将元忠让到帐中居中的位置,众人则翻身拜倒,一起聆听旨意。

但听完之后,众人却是面面相觑,吴三桂意味深长的看看身边的方光琛,发现他和自己一样,也是满头的冷汗。

旨意的内容很简单。绿营成立之后,各部已经相继向湖广和陕西边境集结,总兵力达到空前的十八万之众,后续还将有兵马陆续赶到。

朝廷的意思则是,郑芝龙攻略襄阳的同时,清军也将大举南下。主力便是绿营兵马。分为东西两路,东路以平西王吴三桂为主将,西路则以洪承畴为主帅,两军齐头并进,突袭郑芝龙大军,务求一战消灭郑军主力。

击败郑芝龙之后,吴三桂将率军攻入南直隶,开始清军的江南攻略。而洪承畴则转道向西,直扑四川,目标是盘踞在四川的张献忠所部,而清军的八旗主力则将固守河北、京畿之地,严防朱平安的兵马。

直到现在,吴三桂才明白多尔衮这是在下多么庞大的一盘棋。

洪承畴自从归降清廷以来,一直被闲置到如今。虽然吴三桂直到如今也不知道,令洪承畴归降的原因是不是当今的太后大玉儿。但根据吴三桂所知,洪承畴如今却是死心塌地的在为大玉儿效力、出谋划策。包括福临登基,洪承畴都在其中功不可没。

现在看来,所谓的重用汉官、汉将,也是满清朝廷不得已之下的一种策略。但大玉儿却是也在防范着汉人的做大,张存仁、洪承畴之流都是不折不扣、忠心不二的奴才,有这两人坐镇军中。绿营又能生出什么乱子来呢?

第一百一十五章 度尽劫波同根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残月如勾,整个襄阳城一片静寂,两天前,军粮已经告罄,白旺的使者来了一个又一个,但李过却是仍旧不为所动。

前几天,当李自成在五峰山被杀的消息传来,李过便已经知道,大顺朝完了。仅剩的各部人马人心浮动,将领们各有各的打算,不少人已经在开始预备自己的后路。襄阳,彻底变成了一座孤城。

然而,众人皆可降,他李过却是不能降。自幼追随李自成起兵,即便是最困难的时候也未曾轻言放弃。更何况,他还是李自成的义子,现在,张鼐下落不明,生死不知,他便是明军和清军两路大敌的眼中钉肉中刺,更是可居的奇货。

天下之大,已无处容身,他李过不想死,但如今却是非死不可了。

城外郑家大军的联营绵延数十里,一眼望不到尽头,连日的攻城,已经让襄阳城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李过不知道还能坚守多久,但却清楚,距离最后的时间将越来越近。

自己麾下部属的家眷,已经开始向山庙镇的白旺所部转移,但城中仅剩的万余名士卒包括伤兵在内,却是无一人愿意离开襄阳。此时,李过心中唯一还有的遗憾和愧疚便是对于他们了。

李过长长的叹息一声,手默默的按上了佩刀的刀柄,眼神投向城垣下满身烟尘,却在嘶鸣不已的坐骑。城中断粮两日,眼下也只有宰杀战马充饥了,但此时,李过却是难以硬下自己的心肠。

“将军!”一名亲兵气喘吁吁的跑上城头,身后却是跟着几个樵夫、猎户打扮的汉子。

“杨翻!”借着依稀的月光和城下的火光,李过一眼便认出了为首的汉子。

杨翻穿着一身猎户的短打扮,肩头还披着一身看不清楚毛色的兽皮。脸上满是灰泥,虽然倦容满面,但看到李过活生生、毫无大碍的站在眼前,总算是长出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