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化淳颇有些自得,“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好不容易杨嗣昌倒下,化淳和内阁诸位也算相得益彰、配合默契,但如今国无宁日,周阁老在位的日子恐怕是屈指可数了,化淳在内廷这么多年,也见多了起起伏伏,实在不想在这把年纪还被人糟践,早点离开,也是唯一之策啊!”
言下之意,曹化淳是不愿意和周延儒同坐一条沉船,因此提前下船,以图自保。
曹化淳握住王承恩的手,“老哥是宽厚君子,甚得圣心,方正化也是性情敦朴之人,只要有两位在,杜勋那狗才在宫里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但临别之际,化淳对老哥还有一言相赠!”
“请曹公指教!”
“周阁老一倒,朝中便再无可以主持大局者。其人虽庸碌,但足可稳住大局,咱家这些天想的明白,朝中重臣虽多,但其中却是再无类似于杨文弱、周阁老这样的人物,今后的朝堂必是多事之秋。老哥护佑山东朱平安,化淳虽不才,但也看出一些端倪。周阁老一倒下,陈新甲之流必然喧嚣尘上,老哥还须早做些准备啊!”
第六章 贺人龙反叛
送走了曹化淳,王承恩匆匆赶回乾清宫,此时,早朝业已结束,兵部尚书陈新甲正奉召前来奏对。关外虽然惨败,但好歹还占据了山海关之险要,满清也不能放心大胆的南下。最令人头痛的便是如今剿匪战场上的形势。傅宗龙和汪乔年相继殉国,官军力量折损甚多,孙传庭占据潼关,杨文岳退回汝宁,左良玉坚守襄阳,都在休养生息。
陈新甲提出的调动山东、江南之兵归于孙传庭麾下剿贼的事宜,崇祯思虑了半晌,最终还是否决了。这让王承恩也不禁松了一口气。
之后,陈新甲不失时机的再度提出与关外议和的提议。今日的机会很是难得,陈新甲单独面君,便使得他有机会将这样的提议再次献到崇祯的面前。杨嗣昌也上过同样的条陈,但由于事机不秘,加上反对的声浪过于强大,因此才不了了之。
现在,关外已经都成了满清的势力范围,明军已经不可能再发起大规模的攻势,为了集中现有的资源消灭日益强大的流寇,陈新甲也只能铤而走险,献上这条策略。当然,这也是为了救他自己。
松山、河南两败之后,几十名言官御史上述弹劾陈新甲,既为兵部尚书,罪责当然难逃。但崇祯却是将其保了下来,希望其戴罪立功,尽快稳住局面。思来想去,目前也只有和满清议和这一条道路可以选择了。
崇祯坐在御座上,好一会没有说话,大殿中静的吓人,仅有的几个人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尖,聆听着自己的呼吸声,谁也不敢打扰到崇祯的思考。
寂静被殿门的开启而打断。当值的小宦官一脸惊慌的跑进来,包括崇祯在内的众人都被吓了一跳,崇祯的眉毛一拧,当时便要发作,但小宦官说出来的话却让他的怒火顷刻间被浇了一盆冷水。
“启奏陛下,潼关军报到。督师孙传庭言及陕西总兵贺人龙举兵谋反,失败后率领万余兵马投奔闯贼!”
听到这个消息,众人浑身都是一颤,齐齐的将目光投向御座上的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惊骇不定,随即便是怒气上涌,一张脸瞬间涨得通红。这一个月内,为了斩杀贺人龙这颗毒瘤,崇祯皇帝不得不配合孙传庭演戏,稳住贺人龙。大批的御史言官上疏弹劾贺人龙。但孙传庭却是一力为其作保,接着崇祯皇帝又假惺惺的同意了孙传庭的建议,以此来稳住贺人龙及其麾下将官士卒。
满以为孙传庭会手到擒来,将贺人龙正法,既告慰了傅宗龙和汪乔年的在天之灵,又能将陕军这股生力军握在掌控中。但想不到,孙传庭居然将这样的事情给搞砸了,还逼得贺人龙领着一万人马投了李自成。
贺人龙是陕军宿将。在陕军中更是树大根深,他的投敌将对山陕战场造成无可估量的伤害。这一点。在场的众人都是心知肚明。
日薄西山、祸不单行,此刻众人的心中都在不断的念叨着这两个词语。
……
贺人龙反叛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回了山东。这对于朱平安来说,不啻于平地惊雷。
自打穿越至此后,这还是第一次看到历史呈现出显著不同的走向。贺人龙竟然没被孙传庭杀死,还带着一万多生力军投奔了李自成,这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也打乱了朱平安的节奏。
没两天。详细的情报通过军情处的渠道传递回来,才揭开了这一事件背后的一些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