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对巨鹿的合围。姚东照的三府民军也无法再深入进来,只能在外围对卢象升进行支援了。
剩下的,便是看双方的这一场战役需要多少的时间来完成了。
因为卢象升的运筹帷幄,巨鹿总算没有多尔衮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陷落。突入城池的七百鞑子也被全歼,但白甲精兵的战力的确惊人,即使是战至最后,也无一人弃械投降,七百人的队伍,愣是坚持了小半个时辰,最后才全军覆没,饶是如此,借助于火器的帮助,明军也付出了五百人的伤亡。
“伯祥走了几日了?”卢象升站在城头,看向京师的方向,问身边的朱平安等人。
“禀督帅,杨大人已经去了有八日了!”朱平安回答道。
卢象升看着运出的清军大营,脸上全是忧色。鞑子这一连数日都没有攻城,却是在四处出击,一面搜掠粮草,一面拔除巨鹿周围的堡垒、村寨,进一步压缩了明军活动的范围。营寨中的清军则在日夜赶制攻城的器械,看来下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去鸡泽的信使回来了吗?”
朱平安和虎大威等人互相看看,“回来了,只是……!”
“高启潜还是不肯出兵,是吗?”
众人沉默不语。
朱平安想了一会,开解道:“督帅且放宽心,杨大人此去京师,不日一定会有好消息传来,咱们在京师筹谋了这么多,还不就是为了这最后的全力一击吗?”
第一百零七章 原来如此
转眼间已是崇祯十二年的一月初二,新年第一次的朝议整整持续了两天。如今的大明朝可以说是千疮百孔,内阁阁臣、司礼监的掌印、秉笔诸位太监、六部的主官齐聚一堂,讨论、计议、对骂了整整两天的时间,竟是没有对目前糜烂的局势提出丝毫的有建设性的意见。
清军岳托部入寇山东,一路势如破竹,这让主战派又找到了向杨嗣昌等宣战的大好时机。而宣大总督卢象升率军与清军多尔衮部大战于三府,更是让使得主战派官员的腰杆愈发的硬朗起来。
卢象升以三万残兵,抵御多尔衮五万铁骑将近三月的时间,将清军左翼牢牢的拖在了河北,使得清军不得不放弃之前的会师战略,转为各自为战,对于大明朝廷来说,这便是不小的胜利。
但杨嗣昌、高启潜之流,却迟迟不肯救援卢象升所部。剿贼前线,张献忠、罗汝才等虽已归降,但闯贼李自成却率残兵与官军周旋于商洛山中,洪承畴、孙传庭迟迟没有进展。或许便是杨嗣昌的授意,洪、孙二人虽然得到朝廷的命令,却一直拖延着未曾向京师靠拢。在主战派的眼中,这分明便是抗旨不遵、阳奉阴违的表现。
而招抚张献忠和罗汝才的熊文灿则向朝廷提出了难以接受的条件,索要大批的金银和补给以安人心。可如今的朝廷哪里拿得出来数目如此庞大的钱粮。如今的太仓库,空的可以跑老鼠。而崇祯却不愿意接受文武的建议,以内承运库,也就是内帑银来应急。
朝议混乱不堪,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不过,有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卢象升在河北的血战,杨嗣昌之流已经不敢再将和议的提议再在朝堂上堂而皇之的提出来了,一切只能在私下中进行。
朝议结束,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曹化淳并没有理会杨嗣昌的挽留眼神,而是自顾自的出了乾清宫。对于杨嗣昌递来的橄榄枝。曹化淳并不是没有看到。而是,他杨嗣昌这个时候才发现他这个内廷第一人的存在,未免有些太晚了。
杨嗣昌和高启潜一起密谋与关外满清议和的时候,为什么就没有想到他这个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如今。局面不可收拾了。倒是想起他曹化淳了。这顶个屁用!他曹化淳可不是专为他们两人擦屁股的!
出门的时候。曹化淳又大有深意的看了看侍立在崇祯身边的王承恩。这个老东西,也是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
昨晚,曹化淳趁着王承恩晚间休息的时候。特意赶来探望,有了之前送药酒的一幕,曹化淳大可以以探望王承恩的腰痛病的理由来访。
哪知道王承恩这个老家伙竟是滴水不漏,任凭曹化淳说破了嘴皮子,也没听到他透露一丝一毫关于崇祯皇帝如今的心思,到底是决意主战啊?还是一心一意想要和满清讲和,腾出手来消灭了流寇再说呢?
王承恩不吐口,曹化淳却是无可奈何。
眼前能得知崇祯皇帝内心真实想法的,莫过于这个老货了,谁知道,这家伙竟是人老成精,一点香火情也不念及,一张嘴竟是如同有铁将军把关一般,风雨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