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页(1 / 2)

烈明[校对版] 睿士 2672 字 13小时前

“朝廷之事,伯祥无需多言,愚兄心中有数。此后无非是寻找东虏主力,务求决战便是!”

“督帅不可!”杨廷麟喊出声的同时,帐外却异口同声的响起了相同的话语。

杨廷麟话一出口,顿时诧异的向着大帐的门口看去。亲兵通报。朱平安以及虎大威和杨国柱三人已经在帐外等候。

朱平安和谦虚的跟在虎大威和杨国柱身后进帐,两人都是军中宿将,杨国柱更是已经一把年纪,虽说刚刚看到朱平安杀伐果断。一句话之间便杀了王朴,让虎大威和杨国柱心中犯了嘀咕,但现在显露出来的谦卑身段却又让两人舒心了不少。

“刚才在帐外喊话的可是朱大人?”卢象升问道。

朱平安点头称是。历史上的卢象升也的确是这样一个死脑筋的人。一面奋勇作战,一面心中惴惴不安。生怕自己重蹈袁崇焕的覆辙,连一个清名都不能留下。所以便在王朴率军离开后。不顾众人的劝阻,依然继续向北进发,最后陷入鞑子重围之中,弹尽粮绝,战死沙场。

现如今,朱平安既然加入到宣大军中,就无论如何不能让这段历史重演。他卢象升想死可以,但不能拉着这两万多明军将士去当垫背的,尤其是不能拉着朱平安一起去自投死路。

杀王朴只是一个铺垫,一方面,这家伙确实该死。历史上的王朴坑害了两任朝廷督师,一次是在河北,坑了卢象升,卢象升因此成了空头司令,被逼战死沙场。一次是在松山,坑了洪承畴,要不是他和大明军中的后起之秀吴三桂联手撂挑子,临阵脱逃,日后的锦州、松山大战,明军也不至于败得那么惨,一股脑将仅剩的十余万精锐全部给赔了个精光,就连关外的据点也丢了个干干净净。

更何况,这家伙还是山西商人一手捧出来的武官,虽然历史上并无真凭实据证明他便是满清的卧底,但此人的种种所为,全部是在关键时刻狠狠捅了大明一刀,令满清坐收渔利。这样的人,留之何益!

另一方面,杀了王朴,才能让卢象升的宣大勤王之军获得喘息之机,也保存了一定的实力。虽然大同兵马的战斗力乏善可陈,但毕竟是边军,总比招募的新兵要强得多,只要利用得当,还是有文章可做的。

朱平安还没说话,杨廷麟便冷哼了一声,抢先说道:“督帅,我军日前在真定、巨鹿和赵州之间连续与敌接战,虽然是小股战斗,但消息表明,鞑子主力也就在离此不远的地方,想来不久之后便会遭遇,以我军目前战力,外无……那个,强援!”

杨廷麟刚想说“外无援兵”,忽然看见朱平安,顿觉不妥,仓促之下改为了“外无强援”,让朱平安好一阵暗笑。

看着朱平安那略显促狭的表情,杨廷麟不由得老脸一红。

“……内无粮草,以疲惫之师,迎战数倍于我的精锐骑兵,焉有胜机!”杨廷麟越说越激动,声音也逐渐大起来。

虎大威和杨国柱两名总兵也知道杨廷麟目前虽挂职兵部,却与卢象升是莫逆之交,因此对于他略有不敬的话语也不以为意,只是专心听着,也希望杨廷麟能找出一些破敌或者自保之策,毕竟谁也不想在这场没有希望的战役中付出血的代价。

“目前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移兵畿南三府,即广平、顺德和大名。督帅在此三地任兵备道多年,素有民望。不妨以此为根基,筹募粮草,休养士马。待半月之后,再寻敌决战!”

“畿南三府虽然也有匪、旱之灾,但并未受到鞑子蹂躏,并不算残破,民心可用。督帅如能移军三府,则不但粮草无匮乏之忧,兵马亦会四方云集。从前南宋金人南下,三府百姓蜂拥而起,结寨自保,抗击金兵,无奈南宋朝廷立意主和,使岳少保北伐之谋不行,三府父老痛哭绝望,实为千古憾事。”

“督帅平生以岳少保自勉,何不承其遗志,联络三府父老子弟,共御强虏!”

一番话说完,虎大威和杨国柱不禁连连点头,而朱平安则干脆拍起了巴掌。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杨廷麟不愧是一代名臣,在军中历练了一段时日,这天才的棱角立刻便显现出来。

第七十九章 恭迎大驾

朱平安感觉自己的表现和眼神已经够真诚了,但杨廷麟对他还是不假辞色,冷冷的看了他一眼,接着便将热切的眼神投向了卢象升。

平心而论,杨廷麟的这个建议确实是上上之策。朱平安原本的构想与之相差甚大,甚至于在一年之前就开始为河北战事做谋划,但现在看来,类似于杨廷麟这些名臣思考问题的方法还是和他这个穿越者有着很大的区别。穿越者喜欢利用发散的思维来考虑事情,而这些名臣则是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来解决难题,从这一点上来说,朱平安要向古人学习的还有很多。

卢象升是个卓越的武将不假,即便他本身是个文官,但他身上以及经历中所散发出来的武将气质却完全将他文官的身份遮掩下去。虽然见面时间不长,但朱平安却是对其神交已久,根据观感和分析,卢象升也只不过是个将才,如果没有他性格上的瑕疵,绝对可以是个帅才,但很可惜,目前的他还受困于自己的这些先天的缺点。

心肠不够黑、脸皮不够厚,这就是卢象升最大的性格短板。做一个纯军事主官还算合格,一旦军事和政治挂上钩,立刻手足无措、应对无方。历史上的他,便是心中饱含着万般不甘,率领着最后的六千残兵与三万清兵血战一场,最后仍未阻挡清军肆虐山东,死的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