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后世共享单车那些年,多少自行车厂的产线扩产后,最多一年半,产线就报废了,因为没有后续订单了,产线扩了白扩。当然自行车厂们倒是没亏钱,因为他们出货的时候就给自行车涨价了,把原本可以摊销七八年的产线折旧费,强行摊到一年半甚至一年内折旧完,这也就意味着每辆自行车价钱上摊销的产线折旧费,比平时细水长流时生产的,要高了七八倍。
所以才有那时候一辆自行车采购价动辄两千起步的浪费,完全是因为产线折旧涨了七倍。
顾鲲既然有能力,有先知,就先灭了全人类对“共享”的好处想象力,让他们相信这玩意儿你就算全占住了,也没多少赚头,别进来找死了。
挑个不浪费太多钱的小“共享”,灭了其他大共享的想象空间,把所有逻辑上触类旁通的企业的历史总估值可能性,打崩上好几倍。
……
补贴的烈火,熊熊燃烧了两年,到2011年底,支付宝已经超前发育到了10亿级别的用户,还在顾鲲的布局下出了很多出海的版本,把东南亚市场也占了。
顾鲲本来就是兰方出身,加上当年整个东南亚五亿人民都被顾鲲代表了、抗击了索罗斯,所以顾鲲要在东南亚搞金融创新,可比历史上马风这些人想往东南亚出海容易的多,谁让他这些年名声好的,一贯在东南亚以一碗水端平、急公好义著称。
这里就是顾鲲的地盘,香江大亨也好,李家坡的淡马锡也好,如今在金融创新方面都已不是顾鲲的对手。
所以截止到2012,在东南亚的各路支付宝衍生产品,也已经有两三亿用户了——之所以没有五亿,并不是顾鲲发展不好,或者有竞争对手,实在是东南亚还太穷了,光一个印尼起码有一亿人穷到小学都没毕业,这些人智能手机都还买不起,电脑也没有,谈什么支付宝。
支付类产品狂奔的同时,最初的那些补贴大战互联网平台,也差不多到了该谋求io上市的时候了。
最早的丑团,今年就想上,那些外卖公司,明年差不多也能上了。共享和打车大约排在年。因为扎堆的关系,这些公司的估值已经比历史上更低了,钱却是烧了不少,着实堪称惨淡。
但顾鲲的背后一刀才刚要图穷匕见呢。
在这两年里,顾鲲其实没烧掉多少钱,因为烧钱都是分轮次的,a轮b轮的时候哪怕走烧钱快跑的模式,最多也就先补贴几百万几千万,到后面白热化才会上亿级别的烧。
而顾鲲每次都是挑起了一个赛道的战火之后,就收手了,几千万烧过,最多稍微烧几亿(还只是几亿人民币,美元的话每单他一亿都不会烧到的),然后对方要是继续跟,继续show-hand,顾鲲就假装服软退让,不烧了。
一开始高盛这些大洋国资本还不敢信,某些高盛出身的买办走狗家族代理人也不敢信,觉得顾鲲的资金那么庞大,怎么会服软呢。
但顾鲲偏偏就是“看到自己有三条诶斯,对面三条皮蛋”,他就盖牌不跟了!
高盛狗们被撩拨得蠢蠢欲动,才疯狂烧钱,几亿,几十亿,美金地往里烧,请全华夏和全大洋国的穷人免费吃饭免费打车免费骑车,喝奶茶不要钱喝咖啡不要钱。
他们的业绩报表也一度非常好看,多少赛道平台,在短短两年内都有号称几亿级别的用户了。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么这几十亿美元烧得倒也划算。
但顾鲲很快就证明了他们是假的。
在那些公司即将谋求io之前的半年多,顾鲲沉积了两年后,突然又开始烧。
也不多,就几亿,开始让顾鲲养的那些搅混水死士继续补贴。
那些号称几亿规模的忠诚用户,“唰”地一下就从哪些光鲜的补贴公司流过来了。为了稳住阵脚,那些公司不得不再跟高盛系的金融杂种哭爹喊娘求加钱,跟顾鲲对着烧。
而且为了掩盖他们的“用户忠诚度低下”的事实,让未来的一级市场承销券商和二级市场投资者别因此低估他们的公司,顾鲲烧一块钱,他们至少要反烧五块钱十块钱才能反洗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