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页(2 / 2)

国中一乱,又哪有什么忠心可言。不知已经疯癫的陈余可曾想到,即便是他大为重用的家族血亲,如今也一样的作壁上观。

浩浩荡荡的车队终于走出了邯郸郡,而彭越为之付出的代价便是八千断后的赵卒全部战死。北上之军,到现在只剩下两千来人。却不知彭越是否想过,纵然到了恒山,那里依旧会形成一个主弱臣强的局面。没有大军作为后盾,他这个上将军说的话又是否有人会听呢?

陈余北上的第十日,齐军横扫了整个邯郸郡,屠了三座小城之后。齐王龙且大犒三军,然后乘胜追击,将大军开往恒山。另外还派出了使者前往燕国,龙且亲自写了一封国骂信,痛斥了豫先这个小人,并在信中写道:容孤灭了赵国,再往燕国取汝首级!

而刚刚到达恒山郡的赵国君臣,屁股还没坐热又不得不继续北上。原来恒山郡守告之彭越,就在齐国入侵的时候,有不少城池打着为赵王歇报仇的名号,纷纷反叛。而恒山军的兵力一直羸弱,郡中更有不少未曾除尽的赵氏余孽。

单单一个恒山郡,就冒出了数个赵王,有人称是赵歇的儿子,有人称是赵王嘉(既最后一任赵王,赵歇乃赵王迁的儿子,是嘉的弟弟)的后裔,恒山之乱已经祸及十余城,如果陈余再次逗留的话,恐怕要不了几天,那些声称自己是赵氏宗亲的叛贼就要杀进恒山郡治了。

得此消息的彭越也忍不住长叹一声:

何谓人心背离?这便是人心背离!——就在赵国要遭到亡国之痛的时候,不久没有慷慨义士愤然从戎,反而还有不少人趁机作乱。

民心既乱,这仗又如何打?

彭越突然间就丧失了与齐再战的勇气,觉得赵国的局势已经糜烂到无法挽救的地步,他的脑海中甚至涌出了一个疯狂的念头:不如就此撇掉陈余,自己逃到秦国或者是燕国,说不定到时候得秦王(或燕王)重用,还能东山再起?

要不然,投楚又如何?

想到这里,彭越更是恨自己,当初为何为田荣那样卖命,楚国大将萧公角就死于他手中,楚王项羽曾立誓要将他活捉,五马分尸以祭萧公角的在天之灵。

心已乱,不堪战。

彭越连扫平恒山叛贼的勇气都没了,立即下令众军,继续北上代郡。

第三百九十六章 邶风·无歌(十)

代郡,始置于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故代国灭,代郡始。郡治今河北省蔚县代王城。

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关中分封诸侯,徒赵王歇为代王。公元前204年,赵歇下诏陈余击常山王张耳,张耳死后赵歇再任赵王,封陈余为候,邑代。公元前203年,陈余弑赵歇于邯郸,先称代王,随后取赵而代之。

赵、代二王数次更变,赵国内乱长达三年之久。这一切祸患的根源,终究是当年分封造成的。项羽在分封一事上做得很成功,他成功的导致了天下再次大乱,各诸侯国国力都大幅度下降。遥想当年的战国七雄,随便一国便能起兵三四十万,而如今呢?能拥兵十万的便是强国。唯一能抽调几十万大军的,也只剩下楚国一家。

往事休提,却说彭越挟陈余入代,刚渡过寇水,便遭到一支兵马拦路。彭越见对面军容整齐,不敢造次,急派司徒邓莫前去探听,得知拦路者乃赵国降将秋卓。秋卓按兵不发,问邓莫道:“大王在否?”

邓莫儒生意气散发,根本不理会秋卓,反而大骂道:“叛国贼子,你不得好死!你背赵降齐,又有何面目见你的列祖列宗?”

秋卓大怒,一箭射死邓莫。立即引兵攻打,彭越无奈,只得带兵相迎。彭越兵少,秋卓又是骑兵,又如何抵挡得住?不多时,彭越大败,连忙夺路而逃,舍弃了赵国君臣。

朝中大臣见彭越战败,心中更是惶恐。秋卓领军将车队团团围住,有人在车上大叫:“你来劫架耶?还是救驾耶!”

秋卓哈哈大笑,他枪指众人道:“吾在数日之前就袭下了代县,断去了北方军团的粮草。你们所冀望的边军很快就要被饿死了!你说我是来救架还是劫架的?”

众臣大惊,再也不敢造次。又软语央求秋卓道:“大王先前待你不薄,你又何必苦苦相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