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页(1 / 2)

苗沛霖挥挥手,屏退左右,才叹口气道:“罗山兄还不知道我老苗的心思?我还想立一番功业,给子孙多挣点余荫,还有一班淮北出来的弟兄也要我这个老哥哥罩着。”

“可是山西不行,山西不是边地,容不得你这样的藩镇。”罗泽南不停摇着脑袋。

“那就换个地方,皇上不是让我出兵蒙古吗?”

“你要当蒙古巡抚?”

“哪儿能啊,”苗沛霖笑了笑,老脸凑到罗泽南跟前,“让我去河套怎么样?那里现在是蒙古人的地盘,夹在大明、太平天国、奕欣和奕詝四方之间,十分紧要。给我20年,我把那里变成另一个辽东怎么样?”

“雨三兄,你想怎么弄?”罗泽南皱眉道。

大明开拓东北的政策是“杀人殖民”,逐走那里的清朝残余,然后从内地招募军户、移民过去安家落户。这一套办法用于西北和蒙地明显是不可行的。西北的形势更加复杂,不仅有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还有列强势力渗透,更重要的是,西北和大明内地的交通不大方便,而且土地也不及东北肥沃。

苗沛霖微微一笑,道:“不如学太祖皇帝治理云南之策如何?”

“云南?”罗泽南一皱眉,“雨三,你要当沐家?”

“不敢想世镇河套,能有20年就够了。”苗沛霖道,“西北和东北是不一样的,一味用强把人都杀光赶走是不行的,皇上现在不也在学满清修庙联姻吗?所以得下水磨工夫。第一步,我打算把8万苗家军和他们的家属迁往河套,分配土地,建立城寨;第二步,我会替天子招抚河套蒙古诸部,使他们学我们汉人筑城定居;第三步,就是填民实边,效仿东北,在河套建立农庄农场,招募内地无地农民前来开垦;第四步则是在河套开办学校,大兴儒学教化民人,将来无论蒙汉,都要说汉语,习汉字,读圣贤之书。如此20年,当可使河套同汉地无二,而且此等办法将来也可用于喀尔喀蒙古、新疆、青海等地。”

第649章 大蒙古国

公元1852年的夏季,应天府这边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备战上面,是准备同俄国人的战争,而不是对方奕欣、奕詝这对难兄难弟。可是北方的情况却出奇的安静,除了山西又几个不开眼的土财主造反让苗沛霖剿灭了,就是东北明军的大兵扫荡了东北北部的几个满人的据点,那些据点里面都是些走不动远路的老弱,都叫火气很大的曾国荃带兵给宰了个干干净净!而那位惹出这番事端的爱新觉罗·奕欣却没有半点动静,整个夏天都窝在库伦,连城都没有怎么出过。

奕欣从炕上起身,伸了个懒腰,还是没有什么精神。瞧瞧身边儿,一个十六七岁,长脸蛋上还有几分灵秀的旗人女子,头发散乱的躺在一边儿,脸上还有点儿满足的笑容。

这是昨天满人的独臂战神傅方送进宫来的女子,是他的姑表妹,叶赫纳拉氏,小名叫兰儿。父亲名叫惠征,道光11年开始当笔帖式,道光26年当到吏部文选司主事,后来跟着奕欣出关在盛京做小官儿。再后来满清亡国,成了渤海公国,自然用不着那么多官,惠征就投靠了自己老婆的侄子傅方,当了个文书。算是不愁吃饭,看看这个兰儿的身子就知道了。这样细皮嫩肉还是雏儿的旗人女子,在库伦也不多见。这傅方自己不用,献进宫里,还真是有孝心啊。

不过奕欣的心情却不是很好,近来是诸事不顺。蒙古的王公们都不大给他面子,除了被逮住的喀尔喀蒙古的两个汗一个世子还算恭顺,逃跑的土谢图汗车林格尔济和喀尔喀蒙古各旗的郡王、贝勒都不听话,全都带着部众牛羊往南跑路。这蒙古人要跑,奕欣的八旗兵怎么追得上?而且就算追得上,俄国顾问也不让追啊!

俄国人的穆拉维约夫总督也到了库伦,给奕欣划了个道——大清朝别想了,就大蒙古国吧!至于奕欣要当皇帝、当国王、当可汗、当大汗还是当单于倒是随便。不过大蒙古国的国土却仅仅限于喀尔喀蒙古!不得向满洲和漠南蒙古扩张,更不用说反攻北京城了。

总之,奕欣就是在库伦关起门来当个皇帝就行了。

不对,这样也不行。因为还有一堆条约要奕欣签署。内容嘛,当然是不平等的。大部分的衙门都要请俄国顾问,军队要听顾问的。俄兵要在买卖城驻扎。俄国人在大蒙古国有各种各样的特权一大堆,寻常的俄国流浪汉都比大蒙古的高官牛逼。另外,蒙古国不能有独立的外交,所有的对外交往都要通过彼得堡进行——这就是藩臣无外交啊!是将大蒙古国当成俄国殖民地了。

最气人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俄国人居然想给奕欣找个金发碧眼的什么后(奕欣当什么还没有决定)!呃,不是歧视洋人,如果是沙皇或是俄罗斯亲王的女儿奕欣当然求之不得,哪怕是让朱济世睡过的破鞋(指奥尔加·尼古拉耶夫娜)也行。可是穆拉维约夫偏偏带来个“小贵族”出身的肥婆。气得奕欣一连“病”了好几日。

听见奕欣起身的动静,那位兰儿也起了身,拿过件半旧的旗袍披上,然后就伺候奕欣穿衣服。

伺候奕欣的太监也走进来,端着漱口水,送上雪茄烟——这烟是俄国人送得,不知怎的,极其提神,抽上几口,奕欣的精神就会振作起来。不过一段时间不抽,他就会萎靡不振,浑身难受,瞅着好像是上了大烟瘾似的……

奕欣明知道这烟有问题,却也离不开它,抽了几口,精神头上来了。一边漱口一边问:“有什么要紧的消息吗?派去各部旗传旨的使者回来了吗?那个曾国藩还在绝食吗?”

满清的太监理论上是不识字的,不过现在奕欣这里的规矩已经没有过去那么严格了,选了个识字的太监,每天早上把前一天奕欣没有看过的重要公文带进奕欣的寝宫给奕欣作报告。

听见奕欣发问,这个上了点年纪的老太监就捏着公鸭嗓子:“回主子的话,派出去的使者都还没有回来。那个曾国藩已经吃东西了,不过还是不肯投降……这位也真是的,绝个食都拖拖拉拉的不肯一次饿死,都绝了好几回了,看来是真怕死的。如果主子把刀架在他脖子上,他一准肯投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