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页(1 / 2)

“曾国藩的折子上还说奕欣已经病了,可能是肺痨,估计是在蒙古受了风寒。”左宗棠笑着说道。

“肺痨?”朱济世心说,历史上咸丰皇帝是个短命鬼,恭亲王可活得挺长啊,怎么就得肺结核了呢?

“不会是装病吧?”

“皇上,就算是装的又如何?奕欣自请撤藩的折子已经在路上了,很快就能到应天府了。”

所谓曾国藩的折子其实是一封电报,库伦自然是没有拉电报线,不过长春却是有电线的。曾国荃在接到用快马递过来的曾国藩的折子以后就立即用电报把全文发到应天府了。至于奕欣自请撤藩折,现在还在路上呢。

“就算奕欣使诈朕也不怕!”朱济世冷冷一笑,“喀尔喀蒙古四汗部已经投靠咱们了,奕欣还能玩出什么花样?”

“对了,西北之事你有什么想法?”朱济世将话题转到了西北,“在西藏问题上咱们还是慢了一拍,没想到奕詝的动作那么快,直接派僧格林沁出兵西藏。”

“皇上何不遣使入藏,封僧格林沁为藏王呢?”

“封他做藏王……僧格林沁是满清的忠臣吧?”

左宗棠笑道:“满清已经没有了,奕詝是努尔哈赤的子孙,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僧格林沁的祖宗是成吉思汗的弟弟),要比祖宗他们可是旗鼓相当啊。”

“对,比祖宗还是成吉思汗比较值钱。”朱济世笑着说,“朕比奕詝富有,不仅可以给僧格林沁封王,还可赐给他百万银元。只要他肯将第十一世达赖喇嘛凯珠嘉措送来应天府就行,僧格林沁这个藏王大概也不会喜欢自己身边有个达赖吧?”

西藏原来一直是有藏王的,从前明末期一直到康熙年间西藏一直由和硕特汗国统治,接着准格尔汗国又攻入西藏,灭亡了和硕特汗国,将西藏纳入准格尔汗国治下。康熙59年,满清朝廷才护送第7世达赖噶桑嘉措回到西藏,此时才建立起以达赖为首,政教合一的西藏地方政权,不过仍然在达赖之下设立藏王。直到乾隆年间,藏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叛乱被杀之后,西藏王爵才被废除,此后百年西藏都是由农奴主和僧侣贵族以达赖之名行使权力。达赖喇嘛在藏人当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在这百年中确立起来的。如果僧格林沁有意藏王大位的话,那他和达赖喇嘛的关系可就非常微妙了。

聊完了拉拢“藏王”僧格林沁的事情,朱济世又把话题扯到科举改制上面。

“左相,朕想在这次婚事办完以后,在东南八省举行一次统一的秀才考试,将来大明的秀才试可以隔年一比,每个省每次取文秀才1000,武秀才500,如何啊?”

大明东南八省的“秀才试”现在还不是定期举行的,到现在为止每个省都只举行过一次秀才试,不过取士数量却都超过20000,只要中了秀才就有做官的资格,而且很容易得到官职。不过那么容易做官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因为东南八省的官都有人做了,接下去的秀才试就难考多了,每个省每两年只取1500个秀才,要是取多了,可就很难给这些秀才老爷们安排上官职了。

“好,是该有个制度,不过1500人的取士额度少了一些,不如定为1500人到2000人之间,按照每个省上缴的税赋来确定取士额度如何?”

朱济世点点头:“就依左相……但是朕还要加一条规矩。参加秀才试的学子不能太老,须在28岁之下,而且每个学子最多只能考三次。三次落地不中,就去别处谋生吧。”

第621章 国之根本

紫禁城乾清宫东暖阁,朱济世正铁青着脸,对满脸都是委屈表情的罗香梅道:“朕就是为了夯实大明的国本才要改革科举的,这次改革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朕这么做不是为朕自己,而是为了雄儿的将来!科举牢笼智士的用处你一个当过两次摄政的皇后真不懂吗?香梅,你是去过英吉利、法兰西的,是知道西洋列强之强盛的……现在已经不是关起门来自以为是天朝的时代了!现在是列强争霸的战国乱世。列强的一国精英或是搞科学发明,或是经营工商为国家创造财富,或是从军打仗为国拓疆。而我大明的精英都在做什么?读四书五经,这书读几遍就够了,用得着读一辈子?”

罗香梅劝谏道:“改革科举之事可以慢慢来,何必急于一时呢?现在西边儿还没有平定,国内也不安稳,万一捅出什么篓子……”

朱济世发脾气了:“有篓子朕不怕!眼下四海还算太平,奕欣自请撤藩,太平天国也肯向朕低头,所以正是改革科举的好机会。而且朕的军队不是满清的八旗兵,都是枪林弹雨出来的精锐,对朕也忠心耿耿,因为是朕给了他们衣食,给了他们土地,就是最小的小兵也有40亩田,每月还有3块钱菜金,自古以来有哪个皇帝会给小兵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还没有忘记朕的恩情,还当朕是衣食父母,所以朕什么篓子都不怕!”

罗香梅轻轻咬着自己的嘴唇,她已经有点后悔自己刚才那一番劝谏了。虽然她心里面还是非常担心,她觉得朱皇帝这一次的动静真有点大了。上回四川罢考的风波才过去,现在万一再惹出一个东南八省罢考风波怎么办?科举考试设立年龄上限和参考次数按说是没有什么——一个秀才要是考了三次都没中,到了三十岁还是个白丁,那的确是该找点别的事情去做了。

但是读书人其实也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同时也是一张保护伞!科举这种事情本来就是生命不止,考试不停。只要有口气在就能不断考下去,说不定下次就中了!而有这样一个“下次”存在,读书人在乡村的地位就要高人一等。那些大户人家的读书人更是如此,他们的士绅身份就是建立在同官场的联系上的,而下次可能高中做官,更是其中最要紧的一层联系。

这就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了这种可能性,那些暂时落第的书生才能去结交已经高中做官的书生,彼此结成一党,互为援引,这样才能进而掌控朝堂,退而把持乡里。现在大明朝堂上的湘湖党就是典型的士绅集团,他们在清朝的时候也不是人人在做官。但是人人都有做官的可能,所以算是一个圈子里的人物。只要有谁中了进士,在朝的湘湖党人就会大力提拔后进,在野的湘湖士子则会去充当幕僚,为其奔走。而在老家没有出来的士子,则靠着那些在朝或是充当幕僚的同学同乡的庇护横行乡里做他们的大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