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页(1 / 2)

什么奏议、书启、各地风俗、儒家经义什么的,都是顾问这些人。人尽其用,这些人虽然不算是平步青云,但待遇也很不坏,也算是尽忠职守。

但眼前这样的情形,召参议来显然是不合适的,只能由年锡之和陈怀忠两人分列左右,以备参考建议。

父子二人,一坐一立,一个是乌纱圆领,仙鹤补服,一个是却是武官的狮子补服,一文一武,倒是泾渭分明,十分可笑了。

只是此时文武分明,不象永乐年间,由文转武,或由武转文都不算奇怪,眼前情形,若是换在别人眼中,怕不仅是可笑,还是十分可恶。

“老先生此来,不知道有什么事么?”

既然坐定了,仆役也献过茶,张佳木便张口询问来意。

都是为国负责的大人物,倒也是当真没有什么时间用来闲谈聊天。

“倒是确实有一些事,需上禀太保。”年富十分沉稳,因道:“前次议定,清理京营兵后,将清退下来的无残疾的健壮营兵留用,虽不能为团营兵,但可为检校厢军,太保这是仿的宋制,用来安定人心,自然是好的。至于彻底淘汰的老弱,也是一次发给米粮若干,家中如果有健壮子弟愿为军或兵的,可以优先递补,这样,大局可为,京中也不至于太乱。”

“是的。”提起这个,是当前第一等的军国要事,张佳木的面色也凝重起来,因问道:“具体的数字,出来了没有?还有,叫直隶、河南、山东三省挑选精锐充实京营的旨意,内阁应该下来了吧?”

“诏旨是下来了,不过,此事暂且还不能办。”年富苦笑一声,道:“先回太保先前的话:十团营名册上的人数是十万零七千四百五十三人,经太保检点沙汰,现余六万五千三百二十七人。淘汰的人,又留下一万八千六百三十一人为检校厢军,剩下的,就是一次发给数石米粮,连‘老家’亦不必回,直接就回家为民就是了。”

淘汰团营兵的工作,做的还算顺利。因为这件事涉及到团营兵的质量,而且张佳木决心下定,也不怕得罪人,所以淘汰下来,各方势力也没有什么话说,更加没有什么动作,所以该为厢军的为厢军,该回家的,也是老老实实的预备回家。

至于“老家”里的还在名册上的二十六万人,张佳木也是预备近期就开始挑选,能充实团营的当然是好,如果不能也不会勉强,加入厢军就是,剩下完全不合格的,就和之前团营里淘汰的一样,直接由军转民就是了。

第584章

事情原本很顺利,但年富的脸色,也绝对不是来报喜的就是了。

“怎么呢?”张佳木问:“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回太保。”年富一脸苦像,整张脸和苦瓜也差不离。他颇有点情绪低落,不过,还是打起精神来答道:“安置淘汰的老弱要钱粮,厢军离营的安抚,也要钱粮。光是团营就淘汰下两万多老弱,以每人五石粮,两千钱来算,光是粮就要十万石以上”

“这粮不多啊?十万石粮算什么?”年锡之奇道:“不要说通州了,光是京城的储粮,十万石粮也是很稀松的事。”

“京师储粮,我事先调查过。”张佳木沉着脸道:“粮食大宗当然是由户部的太仓管着,京城中就有不少仓储,通州的储粮,当在三百万石左右。有不少粮,还是宣德年间就运过来了,都腐烂了,这么多粮,拿十万石出来算什么?”

“户部不给,说是要请旨。”

“那就叫他们请旨吧”

“请旨不过是拖延之计罢了。”年富神情很不好看,郁郁道:“学生职掌兵部,督促下属拨出钱粮来,反正户部有,兵部亦有不少储备。不过,底下的各官都拖延着不办,新上任的侍郎王越,为人甚是强项,学生有什么布置,经常就在堂上和学生争执吵闹起来,底下的各郎中,员外、主事,原本就对学生并不如何服气,现在有人强项出头,他们也乐得和学生过不去。凡有布置,底下无不拖延了事,总是拿例规来敷衍。就拨粮一事,兵部里头就顶了好些天的牛,好不容易学生断然请旨上去,皇上天恩,自然准了。不过……”

“不过。”张佳木面色铁青,截口说,“不过被兵科给事中给封驳回去了是吧?”

“是的,正是”

按理来说,诏旨是一整套的流程,从通政入司礼,然后转回内阁,接着票拟了再回大内,批红了再回内阁,一套流程走下来,才是合格的,法理兼备的诏旨。

一般这样的诏旨,如果不合法理,内阁这关就过不去,大学士可以请见,劝说皇帝收回成意,如果皇帝坚持,内阁就会在辞职和妥协之间选择一条路,但一般来说,大局不会闹到如此决裂。因为皇帝需要内阁办事,内阁也需要皇帝的信任和支持才能维持中枢宰执的身份和执政的法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