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温和地小声问孙淡:“可是看不太清楚,来来来,朕亲自为你秉烛。”
不过,皇帝此举还是让所有的考生都惊住了,大家都将目光落到皇帝身上,然后同时惊慌地低下头去,眼睛突然有些湿润,并为皇帝如此重视人才重视科举而感动。
已经有人的眼泪连串地落到纸上,肩膀不住耸动。
受到这个气场的影响,孙淡也不得不装出一副感动的模样,将嗓子里的一口痰提起来,涌到喉头上,低声道:“陛下。”
看孙淡一副感激涕淋模样,皇帝心中也是好笑:这个孙淡乃是自己夺嫡时的首席智囊,本就是个名士派头,一副以天下为己任的样子,最是傲气。他那心胸间只有计算,只有琢磨,若说要感动,那可是谋士所应有的东西?偏偏这家伙还装成这模样,还真是让人无语啊。
皇帝鼻子里用只有二人才能听到声音哼了一声,也不离开,就那么守在孙淡身边。
显然,他所遇到的那事却是十分要紧,否则也不可能这么着急让孙淡快点答题。
孙淡无奈,只得提起笔来。心想,杨阁老要减员增效,皇帝要立即改革,以便在短时间内搂一大笔钱。我孙淡无论如何回答,都合不了他们的心思。索性写别的,老子不同你们玩了。
你们出的题目不是要整顿吏治吗,好我就给你们一条思路。
于是,孙淡立即写了起来。
皇帝只看了两句,眼睛突然大亮,不觉捏紧了拳头。
孙淡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要整顿吏治就得提高官员的收入,以高薪养廉。我大明朝官员的俸禄自太祖以来好象就没什么增加,而官员们的开支却日益浩大。于是,朝廷只能默许官员们另外想办法凑钱,这就产生了腐败的土壤。只要国家给官员们发养廉银子,官员们就自然廉洁起来了。
当然,国家是没那么多钱来养廉的,这得另外想办法。
我的办法就是:实行货币税制,一概赋税以白银结算,白银的火耗归官员所有用做日常开支。
第三百七十二章 写毕
孙淡这个思路,其实来自于清朝雍正年的经济改革中的三条: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
时代虽然不同,具体情况也有差别。
可就大明朝当今的情形,于所谓的康乾盛世相比,倒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样是国力强盛,一样的海内升平,一样是中央财政出了大纰漏,陷入强烈的危机。
只不过,雍正年的国家财政危机是因为康熙的好大喜功和穷奢极欲,以至将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国库交到雍正的手头。雍正不得已,这才大力推行改革,一举扭转了国家财政的颓势。而明朝现在的国库空虚则是另外一番模样,武宗皇帝年年用兵,中央的赋税政策混乱是主要原因。如果说清朝的财政危局是因为人祸,那么,明朝的则是因为旧有财政制度不适合于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所至。
各有各的不同,也有相互可以借鉴之处。
当然,清朝的火耗归公那是建立在银本位的基础上,国家税收已经彻底货币化了。
而如今的明朝还在实行实物赋税,货币化税务制度也不过刚刚抬头。
孙淡之所以提出这么一点,那是因为,就算没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推行,地方政府也有人意识到将田赋、实物税和徭役分开征收实在太麻烦,也不便于管理,还容易陷入混乱和浪费。比如你在南方征收实物税,征了一狂橘子,本身价值不过一钱银子,可等到入库时,所耗费的运输和人力成本就已经大大地超过了一钱。这超出的部分还得由地方政府贴补不说,入库的橘子因为路上耽搁的时间太长也已经烂掉。国家花了这么高成本,结果却得了一个烂橘子,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让人无语。
因此,实际上,地方,尤其是布政使司一级,有的布政使已经明文规定下面的官员在上缴实物税的时候,若遇到保存不易的那种,直接折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