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易道:“有人想劝进。”
“劝进?”
“就是要劝你当皇帝。”
张迈看着杨易,忽然哈哈大笑了起来,笑了一会,道:“那你是什么意思?”
杨易道:“我当然支持!撇开你我的交情不讲,如今李氏已亡,天下无主,纵观海内,除了你之外又有哪一个皇帝成材的?李从珂?耶律德光?还是孟昶?数来数去都不行!”
张迈道:“一定要有皇帝么?”
杨易一呆,随即道:“军队要有将帅,国家要有主君,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啊!之前大伙儿没有拥护你登基,是因为我们还僻处西北,就这样登基有僭越之嫌。但现在我们力克契丹、大败回纥,威震天下、功盖寰宇,声名绝对已经压过了李从珂,已经有资格称帝了。若不称帝,反而不妥,当初迈哥你在天宁寺曾说若李从珂有德则奉西北并入中原,这句话当时只是一说,但毕竟传播得甚远,你若不称帝,将士们会怕你真有这份心,要学尧舜,将打下来的江山举手送给别人——那他们之前的效忠岂不是白费了?就是百姓们也都会不安心。咱们打下来的天下,自然是咱们自己来当家作主,咱们自己来经营治理,岂有举手送人的道理!但你若是称帝了,不但将士安心,百姓安心,就是中原的有识之士听说之后,也会知道咱们的雄心,只要咱们对小唐有了优势,他们就会动念头前来归依的,那样对国家的攻略将大有帮助。”
张迈甩了甩刷子上的水珠,道:“听你这样一说,我倒是非当皇帝不可了。”
杨易道:“这个自然,那只是时候到了没有罢了。”
张迈笑道:“如果我不当,让别人来当,那行不行?你知道的,咱们建立起来的基业,我虽有一份功劳,但说起总体能耐来,未必就胜过郭洛,治国的本身也不如郑渭……”
“不行,不行!”杨易道:“迈哥,你不想现在当皇帝也成,但日后总逃不过去。而且除了你之外,谁都不能坐着个位子,这不是能耐的问题,而是大势所趋!迈哥你要是想学尧舜,那只会把国家搞乱!对你,对天下,都没好处!”
张迈见杨易说的有些急了,笑道:“好了,好了,你放心好了,我不是尧舜,我也没打算学他们!但做皇帝的事情咱们再商量商量,你让劝进的人啊,别着急,现在还不到时候!”
……
天策二年冬,举世瞩目的北庭战役终于结束,消息在冬末就传遍了安陇,第二年春天又传遍了整个周边,天策唐军力敌二胡,几乎将回纥打残了,又将契丹驱逐出境,岭西回纥几有灭族之患,漠北诸族投降者二万有余,斩首五千,消息传出,漠北、中原、河中,吐蕃无不大震!
尽管各方对这场战役早有了种种预判,但也都没有想到形势会是这样的一边倒!
安陇军民的热情空前高涨,农民们固然安心,商人们再对外人说话,声音也响亮了几分!
于阗国主李圣天又惊又喜,对自己当初没有押错宝大感庆幸!李王后对于当初安西军吞并归义军本来是心怀怨念的,毕竟沙州是她的娘家,只是不敢表露,即便后来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张迈、一个嫁给了杨易,也不能完全消除这种怨意,然而北庭大捷传到于阗之后她的心态却也变了,暗中对李圣天道:“当今天下,弱肉强食,纵无天策,以我父兄之资质,只怕也难以永保祖业,曹氏先行并入安陇,成为新国子民,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今天策军横扫西北,又击败两大霸主,威势如日方中,陛下宜善事之,此保国保民之唯一途径。”
李圣天深以为然,当下派了使者同时前往北庭、凉州道贺,又准备让太子到张迈身边从学。
……
蜀国君臣闻讯也甚是惊恐。
蜀主孟氏并非巴蜀土著,其君主与重臣都是从后唐分出来的,所以对北方的形势颇为了解,而且对契丹的实力同样十分敬畏,北庭开战以来他们一直关注着,司空兼门下侍郎赵季良与另外一个顾命大臣王处回当初曾在蜀主孟昶御前推算形势,两人都认为天策军此番多半要糟糕,赵季良认为世上绝无一个国家能够同时抵抗契丹与回纥的联手一击,他认为天策军最好的结果就是退回天山南麓自保,甚至因此而丢了整个安西、退守陇西也有可能。王处回对此也深以为然。
当时也正值天策军的使者曹元忠出使到此,但是蜀国的外交并不因为天策军可能战败而对曹元忠加以冷遇,相反赵季良王处回还是很热情地接待了对方,因为赵季良认为一个削弱了的天策军对蜀国来说未必不是好事,后蜀政权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跟他们联合共抗后唐的割据政权罢了,甘陇经济力量比不上巴蜀军事力量却会比较强大,巴蜀军事力量进取不足但却比甘陇更加富庶,而且两个国家既有商路可通又因接壤处比较狭隘,彼此不会起吞并之心,正是天然的互补互惠之国。
然而北庭一战却让赵季良王处回都大吃一惊,他们想不到天策军竟然在同时与契丹、回纥开战的情况下还能获胜,更万万想不到是如此近乎压倒性的大胜!就连少不更事的蜀主孟昶这时候也坐不住了!他主动召来了两位顾命大臣还有曾经出使凉州的卢纪成,问道:“赵司空,耶律德光与李从珂孰强孰弱?”